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人诚实要守信丶博客

真心的交朋友,永做你的好朋友。

 
 
 

日志

 
 
关于我

人很朴实为人厚道直爽,老老实实做亊,实实在在做人,做好人有点难丶但是决不能做一丁点坏亊丶对的起自己也对的起良心。

【阴阳两虚证】芍药甘草附子汤  

2017-05-12 14:04:27|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原文〕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68)

【辨证提要】 从条文看,原为太阳表证。表证当有恶寒,汗后表解则恶寒当罢。今汗后恶寒不仅未除,反而加重,仲景自注云:“虚故也”,此虚为阴阳两虚。阳虚不能温煦体表,故恶寒反剧,治以芍药甘草附子汤扶阳益阴,阴阳双补。

【疑难探讨】 为何说“反恶寒”?“反恶寒”是发汗后病仍未愈的辨证关键。若为表证未解,应恶寒仍在,且与发热、头痛、脉浮等同见,不能称为“反恶寒。”今发汗后“反恶寒”,是恶寒较前更重,又不见发热、脉浮等证,则“病不解”是指病情起了变化,并非表不解。

【病机关键】 阴阳两虚,阳虚失煦,阴虚失濡。

【诊断依据】 恶寒肢厥,脚挛急,脉微细。

【鉴别要点】 表证恶寒与表阳虚恶寒如何鉴别?

表证实证恶寒是外邪所致,恶寒兼头项强痛,与发热、脉浮并见,一般病程短,乃卫阳郁遏;表阳虚恶寒属虚证:无发热头项强痛,伴手足冷,脉微细,病程长,乃卫阳虚失温煦所致。

【治疗要点】

治法:扶阳益阴。

煎服法: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使用注意:治痛证,白芍、甘草分量要重,成人白芍可用25~30g,甘草10~15g,附子可10~15g。应随证加减。运用本方须是寒证里证,以痛时局部有冷感,兼见全身寒象为凭,全身寒象不明显,但又无热象可寻者,亦可酌情使用。对偏温、热、阴虚证,皆在所禁,若痛证阳虚至极或阳衰阴盛时,本方亦不可用。

【运用思路】 芍药甘草附子汤由芍药、炙甘草、炮附子组成。有滋阴养血、柔筋缓急、温阳散寒之功,在《伤寒论》中主治阴阳两虚所致恶寒,脚挛急之证。

1.肾阳亏虚,阴津不足:芍药甘草附子汤有缓急止痛,温阳益阴作用,故治疗脚腿挛急、不得屈伸者。也常用于治疗头面、四肢、腹部、胸胁、腰背、足跟等各个局部的急迫性肌肉挛急和强烈的冷痛。

2.阴血不足,阳虚不运:芍药甘草附子汤用于治疗下焦阴血不足,以致气血瘀滞、胞宫失养所致的痛经。病人经脉气血不足,鼓动无力,气血易于凝滞,加之因濡养不足,阴寒内生,寒气凝阻,更易加重血瘀,不通则痛。临床常表现为:下腹冷痛或者刺痛,疼痛难忍,四肢不温,喜热饮或不欲饮,胁肋不舒,舌质常晦暗伴见瘀紫,舌苔薄白,脉象或涩或沉迟。

【参考文选】 成无己:今发汗病且不解,又反恶寒者,营卫俱虚也。汗出则营虚,恶寒则卫虚,与芍药甘草附子汤以补营卫。《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经方例释》?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伤寒论》《玉函经》?

附子一枚(炮) 芍药 甘草各一两

上三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论原方:附子一枚(炮) 芍药 甘草各三两

【案】 此芍药甘草汤减原分四分之一,加附子也。以恶寒为表虚,故加附子以温经,为真武汤之祖。此方与桂枝加附子汤,相似而不同,何以言之?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小便难,其人恶风,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是表不解而恶寒者,当用桂枝加附子汤,以桂枝治表热,附子治恶寒。此方仿桂枝加附子汤大意,而不用桂枝,是知病虽不解,而表已无邪也。桂、附同为辛热之物,而经方茯、芍并用,与桂、芍并用大反。阳旦汤桂、芍并用,表实有邪也;此方附、芍并用,表虚无邪也。?

《经方实验录》?

汗后致虚

若华母 案缺。

生半夏三钱  炙草五钱  当归三钱   陈皮三钱  白术三钱  生黄耆三钱  熟附块五钱 ?

党参四钱   熟地二两 干姜三钱  川芎三钱  炙乳没各三钱  生米仁一两

【按】师母体素瘦削,而微有痰饮之疾。数日前,偶感风寒,恶寒,头痛,发热,师硫表剂予之,稍瘥而未了了。再予之,如是者屡。余曾检得其一方,为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生草二钱,浮萍三钱,姜三片,盖桂枝汤去大枣加浮萍也。服后,汗出甚多,微恶寒,神疲心痛,叉手自冒,徐按稍瘥,筋肉不舒,有如针刺,皮肤干燥,血脉色转褐,心时悸,头时眩,坐立不稳,自觉摇摇然,脉细小而弱。师母固知医者,因谓师曰:我今虚,法当补。互商之下,乃得上方。师母且曰:倘熟附而不效者,我明日当易生附也。其时方暮,心痛甚剧,筋肉牵掣亦良苦。进初煎,旋得安睡。夜半醒来,痛随大减。次早进次煎,精神大振。皮色较润,而行动渐渐如常矣。

事后,余推测本案之病理药效,其有可得而言者,师母似系血液衰少,痰浊凝据之体,虽有表证,本不宜发汗过多。论曰:“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可以见之。况桂枝汤去大枣加浮萍,其发汗之力较桂枝原汤为尤猛。因大枣本为保存津液者,今反易以伤津液之浮萍故也。以不宜发汗之人,令大发其汗,自有变证。大论曰:“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此盖为无痰饮者言之耳。又曰:“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此盖为有痰饮者言之。又曰:“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此盖为虚者言之。今师母所服之方,虽非桂枝甘草汤,亦非真武汤,又非芍药甘草附子汤,然相去匪远,而周详或且过之,故能效也。由是观之,仲圣教人用麻桂以表邪,固又教人有不宜用麻桂之证,而又教人误用后补救之法。其意也苦,其法也备,观本案而益信。读《伤寒论》者,又安可执其一而舍其二哉?

曹颖甫曰:虚人发汗,是谓重虚。重虚之人,必生里寒。血不养筋,故筋脉牵掣。血不充于脉道,故微细。不补气血则筋脉不调,不调水藏则表阳不达。又因其有水气也,加干姜半夏。因其体痛也,加乳香没药。因其心悸也,重用炙甘草。因其夹湿也,而加生苡仁。大要随证酌加,初无成方之可据。而初意却在并用术附,使水气得行于皮中。盖救逆之方治,原必视病体为进退也。

  评论这张
 
阅读(33)|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